close
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關於變老這件事,來自【UDN 買東西購物中心】,作者:安妮?卡普芙譯者:王方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60817語言:中文繁體 ISBN:9789571367026裝訂:平裝。NEWS由North、East、West和South 四個英文單字的字首組合而成,亦即蘊含自東、西、南、北等四面八方匯集而來的新資訊。過去,民眾若要購物,必須東市、西市都得走一趟,「買東西」、「南北貨」一詞由此而生;「買東西」,英文就是Shopping。 因此,udn news是讓您得知東南西北而來的新資訊,「udn shopping、udn 買東西」則是為您搜羅大江南北新鮮貨的最佳平台;也代表「udn買東西」集結「新品、新鮮、新奇」的平台特色。





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關於變老這件事


作者:安妮?卡普芙譯者:王方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60817語言:中文繁體 ISBN:9789571367026裝訂:平裝。

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關於變老這件事

內容簡介:
你害怕變老嗎?

哥德曾說:「年紀總讓我們措手不及。」

我們從一出生就註定開始變老,但變老並不意味著衰敗及陳舊

而是擁有更多成長的嶄新機會和可能


關於「變老」這件事,我們總是充滿著疑惑和未知──「變老對我們的意義為何?」「我們該如何面對熟齡生活?」「為什麼我們如此在意變老?」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害怕變老,大家漸漸將年老視為醫學問題,不計代價想避免老化,企圖消除一切的歲月痕跡。

不過本書作者希望能翻轉這樣的思維:藉由爬梳「年紀」如何被歷史、文化及社會所定義和侷限,並舉出古今實例讓我們看見盲點、突破舊有思維,向我們證明──老後的日子一樣可以過得既活躍又充實豐富。

這本書破除我們對於長者的既定印象,解放我們對於一個人該如何生活的刻板想像,並拒絕描繪單一的老後生活藍圖。一旦我們能將逐漸增加的年紀看作人生必經的過程,變老的挑戰將無異於生命的其他任何挑戰,並不足懼。

▍人生學校 ▍The School of Life ▍

「人生學校」的全新系列自助書籍,帶領我們深入探討生命最為棘手的議題,內容充實、深具實用性且療癒人心。本套書也充分證明了「自助」二字並非膚淺無深度或過度理想性的代名詞。──人生學校創始人|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

人生學校教導我們如何用更新穎的方式取得無價的人生智慧。──《週日獨立報》(Independent on Sunday)

《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系列書籍致力於探索生命中的大哉問:「如何找到實現自我的工作?」「人類能否知曉過去?」「人際關係為何難以掌握?」「若是我們能改變世界,需要做出改變嗎?」人生學校的總部設立於倫敦,並在全球廣設分部,致力提供課程、療程、書籍及相關服務,試圖幫助學員開創更為圓滿的人生。雖然無法盡善盡美回答所有的問題,但期待能引導各位透過哲學、文學、心理學及視覺藝術等多元的人文思想,刺激啟發、滋養並撫慰人們的生命。

作者簡介:安妮?卡普芙|Anne Karpf作家、醫療社會學家及獲獎記者。曾擔任《柯夢波丹》(Cosmopolitan)雜誌的特約編輯多年,同時也為《衛報》(Guardian)撰寫家庭版專欄,每週撰文探討社會、政治與文化等議題。除了為《週日獨立報》(Independent on Sunday)及其它刊物撰文,亦在BBC 4任廣播節目主持人,並出版有《人的聲音》(The Human Voice,暫譯)等三本著作。現於倫敦都會大學教授專業寫作與文化探索課程。二○一四年,她以本書及《衛報》上的「老後議題」新聞贏得樂齡傳媒大獎(Older People in the Media award)的最佳個人發聲獎。譯者簡介:王方

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畢業,現就讀於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中國生產力中心中英文專業口譯師養成班結業。現為國際翻譯公司Spectrum Translation的一員。

試閱內容 :Chapter1|什麼是變老?

每次說起年紀,大部分的人都會自動聯想到一堆皺紋、健康鞋、阿茲海默症,或其他類似的東西。但其實這些完全只是誤導我們,將年齡增長這件事扣上衰老與病痛的帽子而已;人類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老去──生命意即年齡不斷增長,不出生根本也不會老化。但只要瞭解到老化其實自始至終貫穿整個生命週期,而且你我不論年齡大小無時無刻都身在其中,你將能夠從另一角度看待這件事情,不再覺得:現在我是年輕人,接著──砰!一下變成二十五、三十、四十、五十歲(隨便你挑)然後就進入老化階段。這種深植在文化當中的概念實在難以根除。年輕人總是想要快快長大,因為長大就代表著自由、代表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什麼時候才能十點才去睡覺?什麼時候才能自己去參加音樂祭?我等不及要滿十八歲可以自己買酒了。孩提時代,長大就是脫離父母的暴政、自己做決定、掌握自己的生活,年紀的增長就是你各種能力發展的媒介(學習走路、寫字、論理)、尋求獨立的康莊大道。以前還得到二十一歲,現在十八就可以喊「終於長大了」!但話說回來,對於多數人而言這種想法總是在不知不覺中改變:大概到了二十多歲,期待長大的樂觀情緒逐漸被焦慮、甚至恐懼代替;不需要付責任的短暫自由時間結束,現在開始得掛心成年人的責任,比如學著謀生。不再有兩個月的暑假實在令人害怕,大家期待你做一個成年人該做的事情,不管你覺得自己長大了沒有,甚至不管你知不知道長大到底是什麼樣子。你開始感覺年紀越大越像是失去了什麼、沒有收穫,應該要強力抵制成長。一個人到了二十五歲,基本上從前想做的事都可以做到了,眼前漫漫的餘生卻開始顯得令人恐懼。一位叫做艾莉莎(Alexa)的十六歲女學生曾經跟阿姨說過自己半夜驚醒,就因為擔心到時候不知道怎麼填寫納稅申報表。

的確有許多年輕人支持二十五歲開始才算做成年,並且不是平白無故就訂下二十五歲這個年紀。人類的前額葉一般在二十五歲時發育完全,認知能力成熟,可以不需要得到立即的情感滿足、學會同理心與長期計劃的能力。現在二十四歲的貝琪(Becky)把二十五歲當成一種警告,提醒自己已經過了四分之一個世紀了。她打算二十五歲戒菸,彷彿一過了這個生日,存活率就大幅降低,或者無法不承認自己終將逝去。我們的態度在這一、二十年間改變的實在太快:從看不起在家裡或學校的那些年輕人,到鄙視那些年紀大的人……。

|在今日所謂的長大如今走到二十一世紀,變老這件事情實在令人困惑,一個三十四歲的人常常看上去像是五十年前才二十四歲的人,四十四歲的看起來也只像過去三十四歲的人一樣。但是外表卻又不一定代表內心年齡;從前長大意味著離家獨立,成年人必須脫離其他成年人的依靠才算長大,才算是一個成熟的個體,現在我們卻已經放鬆長大的標準。這點或許值得讚許,對年紀增長的一些想法不再死板,大部分的人已經不需要緊緊按照程序在一定的年紀找工作、結婚、買房子和生小孩。

但是學費貴、失業率高、房價也高的今天卻讓年輕人在金錢方面依賴父母時間將會更長。「青年時期」過去曾經只是童年和成年之間過渡時期,現在三十多歲也還算是青年。家長必須投資好大一筆金錢到孩子身上,多到有些希望自己的投資有所回報。這些人還因此認為自己有更大的權利為子女做出決定──畢竟錢由他們支出──就算自己其實沒有能力建議孩子如何面對眼前前所未有的社會景象。(福特汽車現在新增了一個功能,讓家長提前設定孩子駕駛的車速、確保孩子繫上安全帶、油箱裡有足夠的汽油。這樣孩子開車就像爸爸媽媽也坐在旁邊,或像是簽下某種標準化的協議才能上路──青少年簡直可以在「不要妨礙我做事」邊上再加一句口頭禪「不要妨礙我開車」。)越來越多二、三十歲的人害怕長大。老小孩緊緊抱著電動遊戲和漫畫並拒絕做出任何改變,他將變老與無趣畫上等號。但是成長或許更像是為自己的花費負責,不是有沒有貸款或養老金;成長是學習等待收穫而不是堅持「我現在就要」,是同時為別人著想而不要想到什麼就馬上說出口?換句話說,長大就是擴展視野。不只有年紀大的人才要思考,我們每到不同的年齡就要想著長大變老意味著什麼。

|穿越時光回到過去?

就算問問長不大的孩子要不要重來一次少年時代,他們大概也會拒絕。來,抱怨一下那些抵毀老化的人:或許變老還是有一些可取之處,或許十五歲那年沒有我們現在想像的美好。帶著現有知識回到過去一趟不是很不錯嗎?重返青春,還更具有智慧──誰沒做過這樣的夢?但有比這個更可笑的幻想嗎?這就如同要孩子一出生就會行走,或者在三歲時用拉丁文背誦荷馬(Homer)的奧德賽(Odyssey)──就算勉強可以理解,這還是一種荒唐幼稚的幻想,竟然想要磨滅時光的痕跡。好多不同的電影都演過打亂生命週期、重置角色年齡的故事:從湯姆?漢克斯(Tom Hanks)的《飛進未來》(Big,1988):一位十二歲的男孩穿越到三十歲男子身體裡,到《重回十八歲》(18 Again,1988),喬治?伯恩斯(George Burns)扮演的八十一歲爺爺與十八歲的孫子交換身體;還有根據費茲傑羅(Scott Fitzgerald)的短篇小說改編的《班傑明的奇幻旅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2008),其中布萊德?彼特(Brad Pitt)所飾演的角色神奇地一出生就是個老人,卻彷彿時光倒轉越活越年輕。

這些流行的幻想故事可以看作一代人為了定義年齡的意義所做的掙扎──電影最終要不以悲劇收場,要不就是主角回到自己的真實年齡。這結果可想而知,因為無論如何,我們最後都將與同儕共同經歷成長,被孤立的話實在太寂寞了;每個人當然都是獨特的個體,但同時我們也承載著社會與文化的共同經歷。生於當今二十一世紀,青春在我們眼裡獨特且受人羨慕、維持越久越好,但過去在一九四○年代的成長卻是完全不同的經驗:在青少年服裝、文化出現之前,年輕人迫不及待地成長茁壯、想做大人做的事、想看起來像個大人。人們因為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大幅改變思想,市場經濟的發展就是因素之一。在一九六○年代以前,人只被分成小孩跟大人兩種,過渡時期幾乎不存在,而且從衣著服飾到可供選擇的休閒活動都看的出來。但是隨著經濟發展和「青少年」的出現,一種全新人種的「消費者」也跟著走入社會的各個年齡層。在「青春」被看得如此了不起的同時,現在看起來反而是大人想要看起來像是孩子一般──當然我們是回不去了。如同禪宗佛教徒所言,存在與時光不可分割。我們存在於時間:我們活在自己的人生當中、屬於一個世代、一個年代。

變老當然不只是生理上的狀態改變,它同時牽涉心理、智力、社會和文化層面的進程,單單把它想成換種責任來承擔實在是不太公平,其中的複雜程度和豐富的經驗完全就被忽視掉了。我們在身體慢慢變化的同時逐漸成熟(除非硬撐著堅持什麼都還跟以前一樣),變老因此不代表陳舊,而是全新的成長。我們的腦力、思想、交際能力,只要得到足夠食物、愛、治療和鼓勵,一定會有所發展,玩耍的能力(特別是那些小時候沒有好好享受的人)也可以隨著年齡增長開花結果。這難道不值得慶祝嗎?

如果你也想玩穿越時空的遊戲,不要想像自己變年輕卻仍保有現在的知識和成熟度,反過來發揮吧。年輕點的自己會怎麼看待現在的我?除了那些在年輕的時候對於未來有著過高荒唐期望的人,其餘一般人大概都會想用「早知道……」開頭:如果早知道我的生活會越來越美好就好了。

|每個人都是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成長家長總是樂於看著自己的孩子成長茁壯,那我們是否也可把這種想法用在自己身上?比如觀察自己在生活中如何渡過難關?這跟自戀不一樣,這是自助。對於多數人而言,來之不易的成長將帶來源源不斷的滿足感,是我們絕對不會拋棄的東西。我們樂見成熟的自己,慶幸自己有這個機會不斷發展。成長──無論是在十歲、二十歲、三十歲、四十歲都很值得,也可以很有收穫。那些用陳腔濫調嚇唬年輕人學生時代是人生最幸福的階段,或者把學生時代做為他們最快樂的時光,只是透漏出自己不幸地無力改變生活,對於了解年齡的增長一點幫助都沒有。

不同的人當然會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感到快樂,但是這跟對年輕人擺擺手、斥責他們已經過的比自己還好有什麼關係?跟我們輕率地說他們「啊,還沒三十歲呢」又有什麼關係?同樣的,年輕人充滿刻板印象地問一個年紀比較大的人「人生最風光的日子是什麼時候」又是什麼道理?一位來自曼徹斯特的六十三歲教師露西(Lucy)如此輕盈地回答自己的兒子:「就是今天,明天我也一樣很好。」世界上根本沒有所謂「完美變老」的樣本。英年早逝的人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活得比普通人更燦爛──這雖然又是用來安慰死者家屬的台詞,卻也無比真實。每個人都以自己獨特方式成長、成熟;年輕人可以很有智慧,老人也可以愚蠢無比,反之亦然;大部分的人都是有時候聰明有時候笨,一星期、一天、甚至一個小時之內都可能轉換數次。生命不斷變化,成見卻使得各種年齡的形象定型,像乾燥花一樣死板。比如說年輕人都是不知疲倦為何的享樂主義者、永遠在找尋下一個樂子,或者徹底沉迷於網路社群──比起那些憤世嫉俗的成年人,年輕人其實更在乎找尋生命的意義,這個事實卻完全被掩蓋;現實中,他們的提問正好就是感覺敏銳且深思熟慮的人們不斷思索的問題,卻經常被忽略,甚至被嘲笑只是青春期焦慮作祟。

|培養生命旅程中重要的東西

若是把自己想像成品酒師,收起一瓶瓶會越陳越香的紅酒,或許就可以幫助自己了解年齡增長的過程,培養那些會隨著時光歲月,越來越深刻而豐富的人格特質。這些特質因人而異,但是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都包括了尋求別具意義的事物:例如事業、人際關係、社會回饋,又或者探索自我、認識他人,並學習如何愛人、愛護好的理念、愛惜寶貴的經驗。這些都是內建在生活當中、不論幾歲的人都可以繼續發展的能力;就像我們即將在之後第七章所提及的,雖然面對人生終有盡頭的想法令人害怕,如此卻能更清楚的看見生命旅程中哪些事情真正重要並且值得培養。這一切聽來如此嚴肅,好像赤子之心與童趣真的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枯竭一樣──怪不得總是有人想把它們一股腦塞給年輕的自己。但其實不論哭哭笑笑,任何的情緒表達都是透過實際演練習得而成,年紀一大把了還能像小時候那樣盡情歡笑的,很棒,也再正常不過。

|放下重擔,往前更進一步

真正享受年齡增長過程的人會是什麼樣子?在二十五歲之後繼續說「好想長大」、「好想變老」?真的滿心期待年紀變大而不只是接受數字增加?說到這個,厭世的人大概會要你想想伏爾泰(Voltaire)的小說《憨第德》(Candide)裡,主角的老師邦格羅斯(Pangloss)那句「世界盡善盡美」(all is for the best)。雖然伏爾泰確實在諷刺毫無限制的樂觀主義,但他也沒有歌頌悲觀主義,而是說「我們必須培養自己的花園」。我主張的就是這種很實際的樂觀思想;只要我們不要理所當然的認定自己一定長壽,而是體認到世界上大部分的人(特別是活在發展中國家的那些人)也都一樣時間有限,這種想法很容易能夠被接受:能夠長大變老就是福氣。在這樣視年紀為負擔的社會情緒下將高齡看作一種殊榮看來好像很激進,但卻的的確確能夠清楚地提醒我們人類才剛剛開始獲得長壽這種珍貴的寶物。能夠擁有完美老年生活的通常是那些不帶包袱的旅人們,一旦他們發現自己對事情的想法已經不能滿足人生下一階段的需求,立刻就能拋棄成見──適應力在此非常重要。唯一的問題在於這些用來自救的道理說起來容易,卻不可避免地讓事情聽起來比動手去做更輕鬆。捨棄舊時的想法和概念可能極為困難,你會因為事情的發生與否而感到難過,你必須承認自己的失敗、錯誤,以及不當的選擇。最糟的是,你還得接受自己其實無法全然掌控生命。

佛洛伊德(Freud)定義出「反應」與「處理」之間的差別:前者只是不斷重新經歷創傷的過程,後者則代表雖然不忘受創或喪親的經歷,卻能夠平心接受過去,改變自己,進而恢復活力。雖然有時候我們會需要藉助專業人士的幫助,但這對變老過程極其重要,它使我們能夠放下身邊過重的行李繼續人生旅途。如果我們用「成長」替換「衰老」一詞,整個生命週期將看起來完全不同!「老」這個字已經被恐懼與輕蔑污染殆盡,害得我們想要完全將其捨去;最好的方法卻是把它回收、解毒,並把它連結到完整的生命週期,不要限制在最終階段。活著就是成長,年齡增加就是生命的進程,對抗老化根本無異於為反對生活(而市面上竟然有這麼多產品驕傲地宣稱自己能做得到)。全心歡迎老化就等於擁抱生命本身,接受期間所有的痛苦、歡樂和艱困;如果我們能夠尊重自己的成長、以現實但正面的態度迎接逐年增加年紀的自己、不須嘲笑青春或將其理想化,那就是給自己加上受用一輩子的重要能力了。

下一章將談到充滿年齡歧視的現代生活,但有意思的是,老年生活的前景卻從未如此令人期待。最近新成立了一個會定期向各界捐款的組織「老化新動力」(New Dynamics of Ageing);有鑑於當今社會對老化不斷的檢視和質疑,這名字的確起得很好:現在已經有許多人、許多團體漸漸提出各種不同以往的方式面對老化。接下來我們將舉些「創意變老」的例子;這裡所謂創意不一定指真正進行創作,而是說人們不論遇到哪些失望與失落,都能運用自己的想像力和適應力面對人生各個階段。

「活到老創到老。」──似乎是個不錯的座右銘。
【資料來源 / 版權 與 商品購買網址】

UDN 買東西購物中心 - 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關於變老這件事

#EXT_URL_START#http://localhost/tools/get_aff_list.php#EXT_URL_END#

#EXT_URL_START#http://localhost/tools/get_site_list.php?num=4#EXT_URL_END# 法國黎得芳佰草賦活豐唇修護(2入) - 會員獨享
TP-LINK 無線寬頻分享器 TL-WR940N - 指定好物
堺一文字吉國作 白鋼 出刃刀120mm - 線上優惠
arrow
arrow

    wukaso77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